随着人类航天活动日益频繁,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和火箭残骸等太空垃圾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它们不仅威胁着在轨运行的航天器安全,还对地面无线电通讯、天文观测造成干扰,甚至可能重返大气层坠落至地球,影响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对太空垃圾的监测、减缓其产生速度、主动清除已成为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监测预警
目前,美国、俄罗斯、欧洲、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太空监视网络,通过光学望远镜、雷达等手段对近地轨道上的目标进行实时跟踪,并将获取的数据上传至共享数据库。一旦发现有潜在危险接近正常工作的航天器时,就会及时发出警报通知相关机构采取措施规避碰撞风险。
二、减少新增
1. 为避免产生更多碎片,各发射方应遵守联合国和平利用外空委员会制定的《空间碎片减缓指南》,从设计源头出发改进火箭结构,使其在完成任务后能够受控离轨再入大气层烧毁;对于废弃卫星也尽量安排定期离轨计划,降低长期漂浮于轨道中成为“僵尸星”的几率。
2. 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新型材料和技术以提高航天器防护能力,例如采用轻质高强度复合材料代替传统金属外壳,在遭遇微小颗粒撞击时不致破裂散开形成大量碎片;或者安装防护罩阻挡较大尺寸物体直接冲击机体表面。
三、主动清除
1. 一方面,可以利用地面激光器聚焦能量照射目标,使部分物质蒸发汽化从而改变其飞行轨迹,促使其提前进入大气层焚毁;不过这种方法存在精度要求高、耗电量大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2. 研制专门用于回收或摧毁失效航天器的机器人也是可行方案之一。例如欧空局推出的“e.Deorbit”项目旨在发射具备自主导航功能的小型飞行器捕捉指定对象然后一同坠向地球;日本则提出用长达数千米的导电绳索连接母船与待清理物品,在绕地球旋转过程中借助电磁感应原理产生产生拖拽力直至二者共同销毁。
四、国际合作
鉴于太空垃圾问题关系到全人类利益且单个国家难以独立应对所有挑战,所以加强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外空条约》缔约国之间就信息交流、技术合作等方面达成多项共识,未来还将继续深化对话机制共同探讨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面对日益严峻的太空垃圾形势,我们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探索创新性治理模式,确保太空探索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洁净美丽的宇宙家园。
本文由阿里云优惠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aliyunyh.com/204696.html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