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S(域名系统)缓存是计算机或网络设备为了提高域名解析效率而临时存储的域名 – IP地址对应关系。当出现主机名解析错误时,可能是由于DNS缓存中的记录已过期或者不准确。
1. Windows系统
在命令提示符窗口中输入“ipconfig /flushdns”并回车,可以快速清除本机上的DNS缓存。这个命令会清空Windows DNS客户端服务所缓存的所有域名解析结果,使计算机在下次需要解析某个域名时重新向DNS服务器发起查询请求。
2. Linux系统
对于大多数Linux发行版,可以使用“sudo systemd-resolve –flush-caches”命令来清除DNS缓存。如果是基于Debian/Ubuntu系统的机器,还可以尝试使用“sudo service nscd restart”重启nscd(名称服务缓存守护进程),以达到清除缓存的目的。
3. macOS系统
打开终端,输入“sudo killall -HUP mDNSResponder”,这将刷新mDNSResponder进程管理的DNS缓存。在较新版本的macOS中,也可以使用“sudo dscacheutil -flushcache”命令来实现相同的效果。
4. 浏览器缓存
有时候浏览器也会缓存DNS解析结果,因此如果更改了网站的IP地址等信息后仍然无法正常访问,除了清除操作系统级别的DNS缓存外,还需要清除浏览器缓存。不同浏览器有不同的操作方式,例如在Chrome浏览器中,可以通过进入设置-隐私和安全-清除浏览数据,并勾选“缓存的图片和文件”以及“Cookie和其他站点数据”来完成清理工作。
5. 路由器缓存
部分家用路由器也具备DNS缓存功能。如果怀疑是路由器的问题,可以通过登录路由器管理界面找到相关设置项进行清理,或者直接重启路由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重启路由器之前最好先保存好当前的配置参数,以免丢失重要的网络设置。
二、避免类似问题的措施
1. 定期更新DNS缓存
虽然清除DNS缓存可以解决当前遇到的解析错误问题,但频繁地手动清除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可以设置定时任务,让系统自动定期更新DNS缓存。例如,在Windows任务计划程序中创建一个新的基本任务,设定每隔一定时间(如一天)执行一次“ipconfig /flushdns”命令;在Linux下则可以利用cron工具来安排类似的周期性任务。
2. 选择可靠的DNS服务器
优质的公共DNS服务器能够提供更快速、准确且稳定的域名解析服务,减少因本地DNS服务器故障或配置不当而导致的解析错误概率。像Google Public DNS(8.8.8.8和8.8.4.4)、Cloudflare DNS(1.1.1.1)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在网络适配器属性里修改DNS服务器地址为这些公共DNS服务器,以便获取更好的上网体验。
3. 启用DNSSEC
DNSSEC(域名系统安全扩展)是一种用于增强DNS安全性的协议。它通过数字签名来验证DNS响应的真实性,防止中间人攻击篡改DNS解析结果。许多现代操作系统和网络设备都支持DNSSEC功能,开启它可以有效避免恶意篡改DNS记录所带来的风险。
4. 合理设置TTL值
TTL(生存时间)是指DNS记录的有效期,在此期间内,DNS缓存会一直使用该记录而不会再次查询DNS服务器。对于经常变动的资源,应该将对应的DNS记录的TTL值设置得较小,这样可以确保最新的变更能够及时被客户端获取到;而对于相对稳定的服务,则可以适当增加TTL值以减轻DNS服务器的压力。
本文由阿里云优惠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aliyunyh.com/198328.html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