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糊的保底消费条款
合约机常见套路是以「0元购机」为噱头,实则设置隐性保底消费。如某运营商要求用户承诺月消费不低于188元,但未明确告知宽带和会员业务不计入保底金额,导致消费者实际支出超出预期。更有案例显示,巴南区消费者在办理合约机后,发现协议中暗藏增值业务,每月多扣费达30%。
二、高额违约金限制解约
运营商通过长达24个月的合约期捆绑用户,若提前解约需支付手机抵扣款与保底消费差额的双重违约金。例如某移动营业厅合约规定,解约需补交3600元违约金,相当于原机价的150%。这种条款使消费者陷入「续约亏损、解约更亏」的困境。
三、虚假宣传诱导签约
巴南万达手机城曾以「预存话费送平板」为名实施诈骗,通过以下话术诱导签约:
- 谎称满足芝麻信用分即可参与活动
- 虚构「5G覆盖特殊补贴」政策
- 隐瞒必须绑定高额套餐的事实
类似案例中,消费者因轻信「厂家补贴」承诺,最终支付费用远超市场价。
四、捆绑消费限制自由
合约机协议通常包含多项限制性条款:
- 禁止携号转网
- 强制开通指定增值业务
- 限制第三方支付渠道
此类条款导致消费者在合约期内完全丧失自主选择权,且可能因运营商单方面调整资费标准蒙受损失。
巴南区合约机市场存在系统性消费陷阱,消费者应仔细核查协议中的保底金额计算方式、违约金比例及捆绑条款。遭遇欺诈时可采取以下维权途径:向工信部提交投诉、拨打12315热线或寻求法律援助。
本文由阿里云优惠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aliyunyh.com/1112899.html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