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睡眠卡成安全盲区,清理攻坚刻不容缓
随着我国人均持有电话卡数量攀升,大量长期未使用的”睡眠卡”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温床。统计显示,某省2024年涉案号码中约32%为睡眠卡二次启用,这些被遗忘的号码因缺乏动态监管,极易被不法分子通过补卡、改密等方式控制,成为转移非法资金的工具。
电信运营商通过大数据监测发现三类高危卡特征:
- 连续6个月无通话记录
- 频繁更换终端设备
- 境外异常漫游轨迹
此类高风险卡若未及时处置,可能造成用户被动涉案、信用受损等连锁反应。
二、实名验证双保险,动态监管破困局
工信部推行的二次实人验证机制要求,对触发风险模型的用户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
- 线上视频认证:朗读法律责任告知书并留存认证视频
- 线下核验:签署纸质《涉诈风险告知书》并复核证件
河南移动在2024年实践中发现,该机制使高风险号码识别准确率提升至89%,涉案号码量同比下降47%。技术手段同步建立”入网12小时激活监测”和”换机插卡预警”模型,对异常行为实时触发验证流程。
三、技术反制+社会协同,构建长效治理机制
广东增城移动首创”三端联防”模式:
- 用户端:强制开通高频骚扰电话防护服务
- 系统端:GOIP设备识别模型日均分析2000万次信令
- 执法端:37条线索协助抓获13个犯罪团伙
2024年全国累计开展反诈宣传活动超12万场次,通过典型案例揭示”两卡”犯罪新手法,提高群众风险防范意识。银行与运营商建立”涉案账户-号码”联动冻结机制,形成跨行业治理闭环。
通过建立”监测预警-实名核验-技术拦截-宣传教育”的全链条防护体系,2024年全国涉诈电话卡举报量同比下降61%。持续完善物联网卡监管、虚拟号段溯源等技术手段,将为数字经济时代通信安全构筑更坚实的防线。
本文由阿里云优惠网发布。发布者:编辑员。禁止采集与转载行为,违者必究。出处:https://aliyunyh.com/1197622.html
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处理。